7月23日,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,会上发布了《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》(下称“报告”)研究成果。其中,江苏共有25个县(市)上榜,数量居全国首位。百强县前10名中,江苏独占6席,包括昆山市、江阴市、张家港市、常熟市、太仓市、宜兴市。县域经济“江苏军团”为何这么强?
现代快报/现代+记者 史童歌
县域经济“天花板”,江苏百强县独占25席
百强县是经济发展的“压舱石”,以仅占全国约2%的土地面积和7%的人口规模,创造了超10%的GDP总量。
根据报告,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7席,中部地区占18席,西部地区占12席,东北地区仅占3席,东部地区优势明显。
此外,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“强县强省”特征。江苏省、浙江省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,分别占25席、15席和12席。作为中国县域经济的“天花板”,江苏实力遥遥领先,百强县数量占全国1/4,相当于全国每4个百强县就有1个来自江苏。
榜单前10名中,江苏独占6席。除了大家熟知的“苏南四小龙”昆山、江阴、张家港、常熟常年霸榜以外,江苏太仓市、宜兴也在全国百强县前十名之列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最强县级市”昆山已连续21年位居榜首。2004年,昆山以经济总量570.69亿元首次坐上百强县“头把交椅”。2022年,昆山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。展望2035年,昆山立志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县级市。从深耕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,到布局元宇宙、低空经济、新型光伏新赛道,昆山频频抢抓产业的“风口”,闯出了一条“昆山之路”。
苏南引领、苏中崛起、苏北赶超
报告称,江苏省在前50位及后50位百强县数量均存在明显优势。
榜单显示,百强县前50位中,江苏占据17席,而在后50位中,江苏占据8席。不论是前50名还是后50名的百强县数量,江苏均居全国第一。
“这表明江苏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梯队,具有较强的均衡性。”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顾丽敏指出,江苏不仅拥有一批表现亮眼的头部经济强县,在省内居于中后部的县市放到全国范围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。
苏南引领、苏中崛起、苏北赶超——从区域分布看,万亿之城南通市下辖4个县市中,如皋市位列百强县第20名、海安市位列第23名、启东市位列第24名、如东县位列第35名,呈现争相竞逐态势。苏北也不甘示弱,东台、邳州、沭阳、沛县、射阳、建湖、阜宁、涟水等8县(市)均为连续上榜。
江苏县域经济强是创新、产业、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。顾丽敏认为,江苏百强县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强化创新驱动,尤其是头部百强县在创新方面持续投入,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,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。
比如,全国第二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市江阴,跑出了62家上市公司,行业遍布纺织服装、石化新材料、金属新材料、新能源等优势产业。当资源要素进入存量时代,以霞客湾科学城、绮山湖科创谷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南理工创新港为核心的“一湾一谷一区一港”科创T台再掀热潮。
另一方面表现在推动产业升级,大力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,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,在新能源、集成电路、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形成了新优势。此外,江苏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下足了功夫,在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持续优化发展软环境和硬环境。
百强名单之外,江苏还有一批强县正悄然蓄力。作为苏北县域经济的第二梯队,苏北“十六罗汉”中的新沂市、东海县、泗阳县、睢宁县、泗洪县等,近年来经济增速明显,奋力赶超。
县域经济“江苏军团”如何继续发力
江苏县域发展并非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“抱团成林”。
2022年,江苏出台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针对都市圈近郊卫星县城、毗邻都市圈县城和都市圈外围重要节点县城等三类县域,分类组织实施产业提升、稳岗聚才、惠民便民、基础强化、城乡共富五大工程共20项支持举措。
在加强整体统筹的同时,江苏支持县域经济个性化、特色化发展,形成“多点开花”的发展格局。
乡镇企业发展的“苏南模式”塑造了领先优势,积累了厚实的“家底”,苏南县域传统产业追“新”追得热火朝天,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也办得有声有色;苏中县域则通过承接苏南产业转移,培育了汽车零部件、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。而苏北的邳州、沭阳等地依托现代农业基础,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经济。
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江苏未来如何继续维持这一优势?顾丽敏建议:一是要因地制宜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,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端化、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;二是要持续深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,加强不同县市之间的产业协作;三是要构建“引、育、留、用”全链条人才生态,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动能。
象泰配资-象泰配资官网-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-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